这此关节点或称攻关难点,和文章的题材、风格关系不大,展会口译译员可能一般都绕不过。翻译学习只有作出合理的应对,才能减少走弯路。从根本上说,只有在增进语言感知力的前提下,难点攻关意识 才有助于实现译文的传神。下面谈谈如何从“对陌生人的责任”的原文和译文里找出这些攻关难点,并看看译员该如何临机应变。
(一) 根据原文的总体语气组织行文
作者薛涌系旅美学者,对中美两国的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有着长期体验。展会口译本文和作者的其它文章一样,连叙带议,语含机锋,表现出“亲历者”不惧质疑的底气。何况,美国人的做派一般比较直率,而作者薛涌多年浸染于那种言说氛围,字里行间也透出一种对巧言卖乖的不屑。
因此,译文也须尽量选用短促有力、长驱直入、富于论辩激情的词句。
。
(二) 从多个角度“封死”关键词
英美人从不同角度提及“万圣节”时,会有不同的称谓。如果是泛指整个节日,既可用单词Halloween,也可以用短语All Saints/ Hallows day。展会口译如果强调“节日的前夜”,就该用All Saints /Hallows eve 。但如果要想“传神”,还须顾及下几点:
1、 原文只提到万圣夜的事(父亲陪女儿到陌生人家致以节日问候,顺便讨要糖果),没提第二天(即万圣节本身)。保险起见,翻译相关段落时,**选用All Saints/Hallows eve ,避免Day一词;或选用昼夜概念相对模糊的Halloween。
2、 当需要暂且隐藏“万圣夜”这一原初意思时,不宜直白地给出All Saints/Hallows eve,**用Halloween,因为即使是英美人,也未必个个知道Halloween在词源上相当于“Halloween(ed)加(eve-)ning”。用Halloween才能起到“卖关子”的作用。基于此,上述几个词语的“出场“顺序,**是Halloween→All Hallows eve→All Saints Day。
3、 原文固然提到“鬼节”和“装神弄鬼”,但整体上看,万圣节起到了净化心灵、加强人际沟通的作用。可见,该节日虽“鬼魅”于外,却“神圣”于中。遇到适当的场合,可用wherby everyone stops being mortal and becomes a saint 等增补手段来凸显“圣”的一面。
4、 展会口译原文标题和行文中都用到的另一关键词“责任”,与其说是法律或社会责任,不如说是一种人伦情怀或自我要求。所以,应慎用responsibility一词。如译成embracing(strangers)或devotion(between strangers )或commitment(to strangers),似较接近传神这一目标。大家现在看到的译文标题,A World Without Strangers,对原文标题作了自由引申,有点像改写。
展会口译www.masterfy.com/kytc_xx-57.html